您的位置 首页 > 维修保养

苏宁亏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倒闭_李松强为何不卖苏宁股票

1.边扩张边亏损,苏宁小店烧钱在持续

2.一年亏掉几十个亿,苏宁传闻四起,官方紧急辟谣,你怎么看?

3.苏宁败了,为何苏宁没有干过京东?

4.苏宁易购亏损37亿背后的原因?

5.苏宁易购扣非后连亏七年,总额达168亿,江苏国资能填满黑洞吗?

苏宁亏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倒闭_李松强为何不卖苏宁股票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编辑杨军认为:

其实亏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中国的企业运作来说,一般都存在两本账的通俗说法。 所谓两本账就是一个是明面的,一个是暗地的,暗地的主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手上的真金实银,而不是公告出来的所谓报表数据,也就是说那种账面上的亏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并不真正重要,更不会致命。

尤其是资本时代,在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投融资运作的背景下,如果还是仅仅以账面的亏损与否来看待其生命力,就更没有多大意义。 事实上,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现金流。只要现金流不断,企业则可以安然无恙。

现金流哪里来呢?钱生钱,才是这类企业的生存王道。 比如美发店,我们去了都会怂恿我们办卡,怎么怎么优惠。一些人觉得不错,就冲了钱,几百上千。美发店就可以聚集几十到几百万的现金。于是,他另一家店又开起来了,如法炮制,短时间内又几十、几百万到手了。再找新的地方开。当然,一部分钱会留着维持店铺的日常开销维护,毕竟不可能全是办卡的来理发。这样的理发店即使是年年亏的,那也只是账面上的,他的老板照样吃香喝辣的。所以,亏损不可怕,他们不是亏自己的钱。这其实就是一个投资项目了,如今许多明账亏损的公司就是这样,公司本身成了一个投资项目,想方设法吸引投资资金进来,表面亏损,实则滋润。

所以,常年亏损但是不倒闭的公司主要是自有资金充足,有钱任性,亏损也不关门。 常见的就是“潜力股”公司,不断得到外部资金补充,保证现金流可以不断维持下去。虽然这个公司是亏损的,但是前景很好,那么公司可以通过融资,发债等方式补充运营资金。只有被市场看好,自然有人投资,那么就可以避免倒闭的命运。这就好比有个人,如果出生在非常富裕的家庭,虽然花钱比较阔绰,不代表他很快就会没钱花,山穷水尽了。又或者是,这个人虽然工资收入不高,不足以支撑起这个人的开销,但是,这个人行侠仗义,经常得到别人的资助,那么也不至于山穷水尽的。

总结起来说,公司常年亏损但是不倒闭的原因就是,有钱!

亏损不一定非要倒闭,还有可能越做越好。以下用直播平台和京东商城做例子。

先讲直播平台,直播平台挣钱吗?很多人可能感觉我疯了,主播一个月做的好都能挣几十上百万,直播平台怎么可能亏?但事实上,直播平台超过百分之80是处于账面上的亏损状态的。以斗鱼做例子,斗鱼每个月的带宽费打底三个亿,简单的解释一下啥叫带宽费,一个人看一个主播的节目,假如选择超清模式,每秒流量大概是1M,一万人看每秒流量就大概是10G,一千万人同时看每秒流速就是10T。这些流量个人如果是用流量看,就需要流量费,如果用无线网看就全免费,但不管你是用流量还是无线网,直播平台该付电信多少就是多少。运营费、推广费啥都不算,每天成本开门就是1000万,主播抽成能抽多少?而且还有很多刷礼物的根本就是工会的托。(工会向直播平台申请一定量的虚拟货币,刷给旗下主播,在直播间里带起来刷礼物的节奏。每个直播平台都有)广告费能有多少?四五百万而已,还不是每天都有的。可以说平台做得越大,亏的就越多,但大平台有倒闭的吗?为啥?无他,平台一大,流水一多,各种投资商各种融资就来了。一个月亏损1个亿,融资拿到2个亿,就算盈利一个亿。至于是什么人愿意在这花钱,大家见仁见智吧。

京东商城之前组建京东物流,十年亏损300亿,就算抵上京东商城的月收入也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为啥还能越做越好?无他,前景太好。现如今马云想要组建自己的淘宝物流进行追赶,前期就投资了1000亿。风投啥都缺,最不缺的就是钱和眼光,这样有前途的企业,再亏损又怎么会倒闭?

全程搜索,只讲实话,因个人知识水平限制,如有不当之处,请指出,谢谢!

两种情况,一种企业年年亏不倒闭是因为拥有无形资产。另一种企业年年亏是因为死要面子活受罪。

我们看前者,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的体现,自从发现了产权的力量,我们便在不停的制造产权的可能性,并逐渐开始相信供给决定需求的理论。比如 游戏 账号,请问有价值吗?很多老人家不会去买账号,他们觉得这个不当吃穿,但是自从网易开始对于某些 游戏 账号明码标价之后,这些产品便成为一项无形资产。我们如今的无形资产有很多都是过去不曾有过的,比如你的微信,比如你的分,比如你的车牌,比如你的手机号码。产权物品越来越多,当一个人貌似没有什么财富的时候,他开着全是8的小四轮上路了,你会觉得很牛,甚至于这个车牌的号码感受上比豪车还要牛。这就是产权的力量,如今的一些企业年年亏,因为各种自然形成的无形资产产权,比如用户数,腾讯早年也是亏成狗,其兜售给联想的时候只想要100万。因为QQ早年不收费的。不收费没有钱,但是有用户数的积累,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利润入口,如今腾讯要赚钱,开发个把软件渗透到自己用户就可以了。当然要注意一点,我们所说的无形资产并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面,也就是并非金钱衡量的项目。

然后我们再来说后者,要面子活受罪的。很明显,有些企业倒闭更加有利,清算价值远远高于持续经营的价值,如果不破产,这一类企业将逐渐损耗企业的资产。这一类企业就要促成他们退出,可是企业的控制人是不愿意的,因为倒闭退出代表一种信号,一种个人失败的信号,大家都不愿意失败。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中,格雷厄姆就提到过很多这样不肯倒闭的公司,格雷厄姆的建议是收购其资产并促进其倒闭清算,获得清算收入。

你也可以这样理解,烧钱分两种,主动和被动。

亏钱会导致企业倒闭,但亏钱不意味着一定会倒闭,亏钱和倒闭直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样说是不是有人觉得不理解?

我们举例来说。

一个企业一直在亏钱,但企业的股东相信未来,不愿意放弃,不断增加投入。企业一直在亏钱,但因为有后续的投入,所以并没有倒闭。

有人奇怪了,谁会这么傻?亏钱还一直投。这样的情况很常见。特别是风投进入中国以后。我们身边的很多企业现在都没盈利,一直在亏钱,甚至是巨亏,但仍然没有倒闭,比如滴滴、膜拜、ofo等等,互联网企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只要原来的股东不断投资,或者有新投资人进来,亏损也没有倒闭。

还有像京东,同样巨亏了多年,但因为有供应链压款可以周转,同样没有倒闭,反而巨额投资物流,最终赢来规模化盈利。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导致企业倒闭的不是亏损,而是现金流。如果企业现金流断了,即便企业有钱也经营不下去。同理,只要企业现金流没断,亏钱也可以继续经营。

年年亏却不倒闭的公司,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创业公司,因为“有前景”,股东为了将来的预期收益,可以允许公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盈利。

比如说前两年爆火的共享单车,摩拜和ofo的股东砸下了几十亿美金,公司不仅没有盈利,还需要继续砸钱才能正常运营下去。

于是,摩拜卖给了准备做大规模、构筑护城河的美团,ofo则动不动就穿出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的消息。

因为中国互联网公司通常使用免费模式,所以不盈利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还挺多。

另一类,上市公司连年亏损的情况也很多。

两面针等公司连续亏损十几年,斑马消费前几天研究过的深圳连锁超市人人乐,连续4年亏损,最近这几天净亏损超过10亿人民币。

但是,这不仅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营,不会影响公司正常上市,甚至都不会影响公司的股价。

为什么?

公司都上市了,不盈利对于老板来说没啥影响,毕竟随手都能赚上亿;就算公司亏损,带上ST,只要在触发退市前卖点资产,就能保壳;大家一看这公司这么多年亏损,说不定老板要卖壳,赶紧提前占个坑,说不定明天就涨停了……

当然了,还有很多别的情况导致公司长期亏损还正常运营,你还知道哪些?

但是说真的,一门不能赚钱的生意,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亏损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净损失,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并不代表资不抵债。

而企业的破产倒闭是资不抵债的结果,也就是所有者权益为负。

也就是说,企业亏损跟破产倒闭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企业亏损的程度较大导致资不抵债,企业才会面临破产倒闭。如果年年亏损幅度不大,所有者权益还有剩余,那么企业就不可能因为亏损而破产倒闭。

 再加上如果企业融资能力极强,特别是互联网公司,那么所有者权益就会源源不断的进入变为资产,资不抵债的情况更不易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像OFO、摩拜、美团和饿了么等等企业怎么亏损都不会倒闭的原因。

 比如共享单车,既要生产大量的单车投入市场,又要提高用户的体验(降低使用费用,甚至免费),那么收入自然抵不过投入,也就会导致一定期限内的经营亏损。

 然而这种亏损并无大碍,因为投入进去的单车依然存在,只是变成了固定资产,所有者权益依然存在,该企业就不可能倒闭。

 但是一旦融资能力下降,融资进来的钱不够亏损的话,那就是所有者权益在减少。当所有者权益资产为负时,那么企业就面临破产倒闭。

 比如去年年尾到今年年头,大量的共享单车企业破产倒闭,其主要原因就是融资能力下降,甚至融不到资。而企业运营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亏损(主要是共享单车收入不足于支付运营费用),那么就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所以说,单从亏损方面并不能看出该企业是否会倒闭,只要有接盘手,融资能力强,那说明企业被市场看好,比如京东连年出现亏损,但企业却在融资中不断壮大。

 而有些盈利的公司倒有可能倒闭,比如商业城,年头的时候市盈率才十多倍,表面看上去盈利能力极强,且扭亏为盈。可如今市盈率一栏为什么又是亏损的呢?业绩波动真的有那么大吗?不,只是资产置换罢了!卖掉固定资产,从而在业绩表上出现盈利现象。

 前几年的苏宁易购也一样,出现了连年亏损,只能通过卖资产来保持盈利,以不被st。

  总而言之,企业的破产倒闭与企业是否赚钱没有必然联系,亏损只是一定期限内经营的结果,有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两类。该企业是否会破产倒闭,不仅要看经营成果,还要看其融资能力。

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是现金为王的时代。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只要现金流充沛,企业战略计划长远,未来盈利足以覆盖亏损。所以盈利没有现金企业倒闭的也不少,亏损现金多的也没有倒闭。咱们说说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是最明显的:

1.京东,这个话题不说京东这个企业都对不起他,对不起刘强东。京东第一个阶段,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充分发挥中关村店主的身份和经验,主营电子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占据份额,企业基本实现盈亏平衡。这时候的前期创业阶段资金流大部分来自风险投资公司,少部分来自供货商的账期。很多人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往前了,比如当当网就是如此。为了拉开B2C电子商务企业竞争的距离,占据充分的竞争优势,京东又组建了自营物流,大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一下来把所有对手甩在身后。同时也提高了后进入者的门槛,导致了聚美优品这样的单品企业没落。这时候的资金流还是大部分来自风险投资,一部分是供货商账期。现在的京东以前是多元化发展了,资金流充沛,主要是供货商的账期拉长,入驻平台企业的账期也拉长了,还有京东金融体系的资金。也就是货卖出去,钱到手里,但是不给结账,过段时间在结账。目前美团也这样,阿里巴巴虽然实时到达支付宝账户,只要你不提现,钱还是在内部体系运转。这类的企业一路走来都是资金流在做支撑,随着手里的资金越来越多,企业也越来越大。还有个最有代表的企业,是国外的就是亚马逊,大家可以去看看他们的发展史。到现在还在亏损,而企业市值越来越大。大过阿里巴巴。

2.滴滴,摩拜单车类的新兴企业:这样的企业这几年很多,特别是滴滴,运用资本力量,收割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然后收割司机。前期虽然巨大的亏损,但是未来前景大,依靠热钱,风险投资,企业根本不会倒闭,反而越大越强。这样的公司一般都必须往大了做,再苦也要往前,不然死的更快,不前进就是死亡。滴滴已经收割市场了,挣钱的速度比他们原来烧钱速度还快。摩拜这样的企业还在亏损,相信总能找到方向。

3.很多烧钱的创业企业:我们身边不是有很多要成为独角兽,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吗?他们经常讲的就是商业模式和用户数据,从来不谈挣钱。他们也经常说我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了用户还愁挣钱吗?所以每年都有很多这样的创业的人倒闭,也有很多在一直烧下去。烧不动的才倒闭,只要能烧,有故事,参与其中的谁也不会让他们倒闭。

4.其他目的的公司:当然还有一些财务目的的公司,很多外企,特别是前几年火热的医药外企,他们在本国出厂的药物本来是10元,直接加价到80元。国内的分公司采购总部的企业,直接80元。国内卖100元。这样的方法的好处是,在采购环节直接把利润通过贸易留在了生产国。而国内的企业加价低,那就每年亏损。还有的企业,中国生产,直接加很少价格销售到总部的国家。总部的国家继续销售,获取利润。那在国内的生产企业,利润低,很多常年亏损。不过这现象属于改革发展早期额度事情,现在已经得到了遏制。上市公司里也有做财务延期付款,收款的。造成亏损或者盈利小或者盈利大。这些属于财务手法,背后各有目的。不置评价。

总结:亏损企业大部分只是一个过程,比我们平常见到的做生意的亏损期更长。同样,亏损期更长,那收割市场更狠,占有市场绝对地位后,亏损的钱,还是老百姓要买单,资本的本质就是如此。

我是李合伟:伯乐创投俱乐部创始人,创投商学院首席讲师,著作《觉悟行果创业论》。帮助过300多位创业者创业成功。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这个问题我倒是了解一些。

对于我们来看公司亏就有“不好”的感觉,但在公司层面来讲看到的还是IP,一个大IP有了害怕没有钱可赚吗?退一万步来说把公司找人接盘也是赚的。

说下了解的主播问题,朋友做过超管,这些主播最早是挺赚的,但是对于现在主播的目前形势,早就集体降薪了。还有签约这个问题一定要纠正一下,比如某主播1000W签约某平台,我们看到的是数字,但1000W签约多少年,首付拿到2成还是3成就不得而知了吧?跟工程的套路一样,基本拿到首付就赚到了,年底去收尾款都抱着“拿到多少是多少”的心理去要。现在的普通主播都是亏钱这不夸张,因为有竞争才会市场化。早期真的叫泡沫。

比如斗鱼一个火箭500为例,平台要拿到300左右,而有些大量火箭都是和主播谈好的“买卖”,我贡献火箭然后你把钱反给我,你有名气我有地位等级,你不同意那就去找其他主播好了,反正多的是。

在说回来斗鱼,在互联网内,如果一个公司能开发一个新鲜领域(例如58在招聘和租房卖二手),那么它将在这领域占据大部分资源,后来的(赶集等等)是很难超过它的。

斗鱼号称直播界的黄埔军校也不夸张,喜欢看斗鱼的大多人经常会去看某几个主播对吧,但假如某几个主播走了会发现这个人还在看斗鱼,而不是跟随某主播去其他平台,主播核心粉其实并不多,而看斗鱼的观众会发现是斗鱼粉而不是主播粉。

相比较来说,更应该担心其他平台的融资问题。

主要是因为有资本的加入资本,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会有不同的诉求,有可能不需要你的公司盈利,最具备优先级的事情,就是抢占市场规模,只有市场规模达到了一定的量级之后,才能称作这个市场的龙头老大,当你成为这个市场的龙头老大的时候,其他人就很难再进入这个领域,但是你这个领域又刚好是消费者所需要,所以价格的定价权就是由你来做的。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成长路径就可以看出来,大家前期都是通过烧钱来获取用户,最后把竞争对手全部都干掉,然后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比如说当年的百团大战,有很多类似于。还这样的软件在当年都用补贴政策,只有美团走到了最后,坚持到了最后,所以你会发现在团购方面美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所以美团现在就有自己的定价权,他不仅向商家收取推广费,还让用户收取一定的利率。

滴滴打车也是一样的逻辑,在一开始的时候有非常多的互联网约车软件,但是到最后,留下的只有几家弟弟,占去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所以现在滴滴就有了绝对的定价权。这就是互联网公司价值,百度也是一样的,之前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但是现在,百度在中国是一家独大。

所以在市场份额没有确定之前,所有的公司都愿意去烧钱抢夺用户,当用户都揽入麾下之后,就有更大的议价权了,这也是资本所看重的,所以哪怕你现在赚了钱,但是没有获取一定的市场规模,资本是不愿意继续投资你的。

一人一行者,我是行者,回答下这个问题:从内部到外部分析

01.投入巨大

像亏损时间比较长且亏损比较大的 科技 界,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京东,这两家电商巨头,都是几年甚至一二十年的亏损下来的,亏损的重要原因在于都是自己建物流,这个代价是巨大的,是走重资产路线的,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当之大,也是他们亏损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他们的的巨大投入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形成核心竞争力。

02.资金链充足

无论是京东、亚马逊,还是美团、小米等等都是有充足的现金流的,这是保证他们正常运转的必要前提。由于他们的投入巨大,像京东的员工总数是在15万左右而阿里只有5万左右,其中快递员就是在十多万,这也是京东巨大的花销之一。但是尤其有了比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占有率,投资者是纷纷看他们未来的前景,在经过多轮融资后保证了他们有了充足的资金发展前进。

03.盈利能力

很多的公司目前是处在烧钱抢占市场的阶段,有了资金可以继续发展,但是他们本身也是有很多盈利能力很强的,只是相比他们的支付来说就少,比方说京东盈利1000亿,可能他的支出就得在1500亿,那么他们的亏损就是在500亿,但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他的亏损比例是下降的,这就给投资者巨大的信心看好未来,持续的资金支持。

每一个公司的发展前期都是很难挣钱的,而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最难的时候,那些优秀的企业家、***,都是在经历一次次的困难下生存下来的,最终也就形成了他们巨大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最后的王者!

边扩张边亏损,苏宁小店烧钱在持续

苏宁易购经历着最困难的是,流动性吃紧,经营承压,市场上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草木皆兵。对此,苏宁易购对内号召全员不回避问题,也不轻信谣言。“从谷底往上爬,不管哪个方向都是上坡。在爬坡过程中,是每一个人的努力,汇聚成集团前进的动力。”

有关“苏宁易购12月破产”的声音在社交媒体悄然流传。苏宁易购迅速发布声明称破产系谣言,公司经营一切正常。

面对市场上的议论,苏宁易购也在内部信中做出了回应,“不回避问题,也不轻信谣言”,把全部精力投入客户服务和销售提升,按既定的方向扎实前进,在双十二大促、圣诞、元旦和春节等几场年终大促中再接再厉,并为10月达成销售目标的2464名员工兑现奖励。

全员信称,当前苏宁易购的目标非常明确——力争实现11月EBITDA转正,这对苏宁易购来说将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8月,苏宁易购联合授信委员会成立。同时,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六家银行,率先为苏宁易购新增百亿授信,进一步支持苏宁易购提升零售服务和供应链能力,这意味着最重要的现金流问题得到了保障。

一年亏掉几十个亿,苏宁传闻四起,官方紧急辟谣,你怎么看?

零售的本质是连接消费者和商品与服务,只有抓住消费者消费思维和真实需求,才是新零售风口的新方向。

文:董枳君

ID:BMR2004

苏宁小店“烧钱”还在持续。

5月18日苏宁易购(002024.SZ)发布公告显示,为推动苏宁小店未来战略的实现,经Suning Smart Life 股东协商予以提高资本金投入,将再新增发行股份 4.5亿股普通股。加上去年十月的增资记录,目前Suning Smart Life 合计股份认购价款将增加至 7.5亿美元。

而在不久之前的4月29日,苏宁易购发布了2019年一季度报告。期内,苏宁易购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一季度亏损9.90亿元。

边亏损边开店边增资,投入期的苏宁小店能否盈利、何时盈利尚未可知。

反观近段时间,“新零售”步入“深水期”:盒马鲜生被曝关店、永辉超级物种开始“变形”,无人便利店早已一地鸡毛……狂潮过后的新零售能否真正解决传统门店的问题,什么样的新零售才是可行之路?这些都为业界带来了反思。

苏宁小店则大幅度“扩张”,截至2019年3月底,苏宁易购合计拥有各类自营及加盟店面12329家,一季度新开1501家。苏宁小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小店”?如何扭转亏损问题?大肆扩张的信心又在哪里?

何为小店

2017年,苏宁启动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构建了一个“两大两小多专”的业态产品族群,“两大”指的是,苏宁广场+苏宁易购广场;“两小”,指的是苏宁小店和苏宁零售云店,“多专”指的是苏宁易购云店、苏宁极物、苏鲜生、苏宁红孩子、苏宁影城、苏宁 体育 、苏宁 汽车 超市等。

据苏宁介绍,小店的定位是苏宁整个智慧零售生态系统的流量入口,依托线下实体门店和线上APP,苏小团、苏宁推客得以推广整个苏宁易购主站上的商品,有限的苏宁小店背后链接的是无限场景。同时,通过苏宁小店实体店,苏宁智慧零售的产业生态资源得以承载和落地,如苏宁的物流、金融、帮客等多样化业务,苏宁小店打造的是O2O运营平台,线上SKU丰富线下场景,线下流量反哺线上。

2018年在成都的苏宁易购大快消战略布局发布会上,苏宁零售集团副总裁卞农宣布“三年开5000家”的目标。而到2019年3月18日,苏宁小店第5000家店落地成都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三年的计划,覆盖71座城市、25000个社区、7500万用户。

“可以看出苏宁小店在整个苏宁体系的战略地位。”独立零售观察者、新零售频道创始人王晓锋指出,在房地产调控压力之下,大家电行业进入调速期,日百类产品对改善苏宁基因以及再造新的增长点都意义非常。

“苏宁小店的选择是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这意味着苏宁的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和许多配套部门也需要同时为线上、线下两部分业务服务,运营压力并不小。”零售行业专家、新零售内参创始人云阳子指出。这显然也让苏宁的供应链和运营服务质量承压。

苏宁方面描绘小店发展图景称,苏宁小店的选址既看重流量,也看重流量的质量,会根据具体店面类型来选定合适的区位,尤其是社区、CBD等区域的流量聚集点位。苏宁小店也会利用“金矿”等大数据工具来针对不同的区位及用户群体画像,来遴选符合用户需求的SKU,实现“千店千面”。苏宁小店目前有社区店、CBD店、大客流店(如企业园区、医院、学校、地铁站等)三大店面类别,分别承担着社区“生活日用及配套服务”、CBD的精准人群惯性消费、大客流店的差异化产品服务的职能。

目前苏宁小店的面积主要为100~200平方米,在品类上以高频消费的“生鲜+日用”为主,同时辅以本地生活服务,10分钟内到店消费、半小时送达的服务组合,此外苏宁小店的服务一直在持续拓展,除了热门的苏宁邮局、苏宁帮客、苏宁金融等服务也接入小店,形成一家小店解决生活所需的“生活圈”的概念。

苏宁方面表示,除收购的迪亚天天和西安果岸便利店正在或已经改造完成外,苏宁小店全为自有店面。在现有的5000多家苏宁小店中,一二线城市是布点重要区域,尤其是北上广深南等,单城布局密度更大。

据苏宁相关负责人介绍,对苏宁而言,苏宁小店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加强大快消供应链的融合和建设,打造“智慧快消”生态,从长远来看能够进一步强化公司全品类、全客群、全渠道的零售属性;另一方面,作为苏宁智慧零售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苏宁小店肩负着苏宁生态体系线下流量入口的角色,链接了线上的全品类商品和服务,同时苏宁小店也成为苏宁线下获客的重要渠道。

云阳子认为,“与其说苏宁小店是一个便利店,实际上它更像一个大型综合购物超市,与传统的便利店不同,它的主要营销的战场是成千上万个社区,它更像是一个社区小店。”

但是王晓锋指出,“苏宁小店相比于京东到家和盒马鲜生还是太过保守。单纯从便利店的角度而言,优势确实并不明显,东西少价格高,普遍产品价格高出市场价百分之二十左右。”

消费者对小店的需求首先是什么?是价格、便利、服务还是金融?如果主营业务在产品,那么产品上缺乏竞争力是否会成为连环锁中的关键环节?

苏宁小店整体定位模糊

定位模糊

零售的本质是连接消费者和商品与服务。而作为连接人与人的基础单位,社区是零售环节中最不可或缺的场景。目前,全国共有超过几十万个社区,这背后是数以亿计的消费者。社区无疑是零售最大最具场景化的流量入口。

“苏宁小店作为便利店整体定位模糊,盒马鲜生从生鲜入手,苏宁小店也做生鲜。其次是供应链差,不只体现在商品供应充足上面,连及时换货都做不到。”王晓锋强调,但现在苏宁已经把这个制定成了战略,对于苏宁而言他们在下一盘大棋。至于未来如何,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原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指出,从渠道上看,新兴的社区电商公司是为小区而生,它们的采购、运输和团长分发有一定的独特性和针对性。苏宁有传统的内生零售渠道,尽管体系相对完善,但针对性要差一些,效率上短期内看不到优势。

其次在品类上,新兴电商平台“根据一堆人、采购一堆货”的模式简单有效,而苏宁电商平台有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苏宁的品类优势更接近传统零售商品,社区团购属性不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社交属性。新兴的社区团购最重要的一环是社区团长,他们负担承接社区电商买卖双方的桥梁作用。尽管新兴的社区电商公司尤其喜欢它们的团长是小区门口的小店店主。但是这些竞生而来的团长和自然而然地走上团长岗位的苏宁小店店主相比,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有更强的第三方属性,有社交信任关系的原生优势,苏宁没有。

“社区电商,是建立在最后一公里、社区网络社交关系基础上的一种零售模式,它带有很强的社交和人群特征。苏宁在最后一公里上有海量的小店优势,这便于团长召集和货物前置,还有供应链和优势,这些基础设施优势给苏宁的社区电商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云阳子称,但是社区电商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适合围绕第三方团长来展开。苏宁小店及团长这种类似甲方乙方的零售关系,社交属性不强,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其中还有非常重要的到家生鲜供应链方面,目前苏宁小店的对手有永辉的超级物种、永辉生活、每日优鲜等等,我们目前并没有看到苏宁小店的效率和坪效,而现在只有速度和门店数量。”王晓锋补充说。

“苏宁小店是亏损大户。”零售电商智库及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苏宁易购当下存在四大隐忧:1、自营品类销售增长严重依赖在天猫开的苏宁易购店;2、部分利润来自出售阿里股份;3、独立的营销、运营和技术能力已经被削弱;4、清晰的战略和创新模式缺失。

如何盈利

苏宁小店的亏损依旧在扩大。

根据2018年中财报,当期苏宁小店共有732家,其中新开门店709家,以此速度,7月末门店数应在800家左右,由于小店选址大多在一线城市,开设新店的一次性投入占比极大。

“便利店开店要‘养’,早期门店收入起步较低,但随着时间进展运营能力稳步提升,在前7个月,门店收入尚少,但要扣除门店折旧(五年以上期限)、员工培训以及营销费用,亏损并非不可接受。”云阳子指出,对小店的评估,不应该以发展初期的损益表现为参照,而应该将其目光放在中长期。

在2018年年报中,小家电等产品(包括美妆、家居食品和其他日用百货类)营收增长达68.46%,是所有业务线中增速最快部分,当期,该品类毛利率为19.45%,在所有产品线中,仅次于冰箱洗衣机毛利的19.92%。

2018年,苏宁小店新开4000家店面,增长速度令人咋舌。显然,苏宁小店目前是在新零售上抢占先机。苏宁重启线下扩张战略,不仅与商业地产加强合作,亦承包了大润发的家电区域,主打日百的苏宁小店在当年拿到4000多家新增门店。

苏宁方面表示,苏宁小店尚处于培育期,在供应链建设、人才储备、店面开发等方面做了较多前期投入。目前,苏宁小店的双线销售正在持续稳定增长,供应链效率和经营效益都随着规模优势的确立不断提升。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前置仓和社区拼团业务的快速发展,苏宁小店的线上订单数量正在迅速增长,O2O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逐渐确立。

“苏宁小店的目标不仅仅在于盈利。” 丁道师指出,盈利的问题并没有放在首位考虑,更多的是在 探索 新的购物模式。智慧零售依托于线下,脱胎换骨的变化之后,才会比传统的线下店有更好的利益效果。

“有了这4.5亿的供血,苏宁小店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王晓锋表示,苏宁小店是苏宁非常重要的部署,但显然也被赋予很高的期望,苏宁小店的盈利的压力随之而来。

王晓锋指出,就现金流的问题,即便苏宁将其剥离出上市公司财报,但现金流的压力问题依然存在。以一年期为成熟周期,如今小店对经营现金流的压力已不会迅速加大,考虑到当前5000家门店的目标已经完成,新开门店对现金流压力放缓。

“对于苏宁等电商来说,今年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庄帅强调,目前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已经开始关店,未来苏宁也或许会面临关店的压力。

云阳子分析称,首先,租金是便利店一笔巨大支出,新零售最近两年才兴起,想要成为优秀的引流入口,必要选择优秀的店铺,但租金势必会进一步被抬高;其次是人工成本的上升;第三,与国内已有的国外便利店品牌竞争,例如7-11,在北京已开店面达到200多家,在上海也有了100多家店面,而且大多集中在CBD。行业间已经产生了竞争。各行各业都有竞争,从过去线下的经营方式到现在的新零售,这无疑是一个突破。

丁道师表示,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解决社区最后一公里是紧贴消费者的方式,只有抓住消费者消费思维和真实需求,才是新零售风口的新方向。

苏宁败了,为何苏宁没有干过京东?

苏宁易购公布相关数据显示,其2021年累计亏损高达400多个亿。计研报告与您实时研究各行业分析热点,纵览更多的各行业分析报告。这也导致外界有传闻称,苏宁被供应商申请破产清算,虽然官方紧急辟谣。

但苏宁在此前与京东分庭抗礼,直到现在的重组,确实让人意想不到。早期起家之时,苏宁与国美一度靠着实体店占据上风,但是苏宁另辟蹊径,除实体店之外,大力发展网络电商,最终不断吞噬国美的市场份额,完胜竞争对手,彼时的线下市场让苏宁风光 。

不过此后面对淘宝、京东,完全走向网络电商平台,实体经济却拖累苏宁的整体发展。天猫、淘宝、京东没有线下的拖累,线上平台可以野蛮生长。张近东的苏宁小店、苏宁广场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在线上的反应太慢,这个市场注定战绩先机者赢得一切。其它网络平台持续竞争,让其他线上平台发展艰难。

大量烧钱没有相应收获后,苏宁线上以及线下入不敷出,陷入泥潭。其大量的多元化业务都处于亏损状态,包括地产、体育、金融等等领域,原本苏宁寄希望能拯救主业务,但没想到越陷越深,成了填不满的销金库。

被寄予厚望的新零售之风并没能带领苏宁重回巅峰,反而是以七只考拉、领蛙、哈米科技等新零售公司的倒闭而收场。苏宁至此也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市场的话语权。

电商的市场变化太快,苏宁早已跟不上时代。带领苏宁走过巅峰与低谷的舵手已经离开,苏宁的未来又会如何?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这句话放在苏宁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苏宁易购亏损37亿背后的原因?

苏宁败就败在我们中国很多大企业的通病“够买足球队”苏宁其实是一直是长期赔钱的,从2014年 2020年连续亏损超过160多亿。苏宁流动资产是1072亿,但是苏宁的负债却是1100亿,已经是资不抵债了!

中国四大电商:天猫、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前三个都是赚钱的,天猫一年营业额是2.68万亿,京东是2万亿,拼多多是1万亿,而苏宁易购只有3700亿。

最近苏宁也在出售自己20-25的股权就可以看出苏宁缺钱了,曾经的风云人物百亿富翁张近东最近的日子确实是不好过的。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苏宁为什么干不过京东,答案是:经营上肯定是失败的,一个传统卖货的企业出现连续的亏损又没有现金的话就像人没有血液一样慢慢就变成昏迷状态!

苏宁不是败给了京东,而是败给了自己!负债超过1361.4亿的苏宁,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了,可以说现在苏宁已经到了绝境了。张近东相比于刘强东,实际上是拥有先发优势的,不过最终败下阵来,现在苏宁易购只能断臂求生,张近东只能质押股份、苏宁易购只能卖掉股份,用这种方式来拯救苏宁。

张近东两次绝佳机会,遗憾没能大成

当年3C领域的老大是国美,京东、苏宁啥的都得靠边站,尤其是收购永乐电器之后,黄光裕的国美可谓是如日中天,那时候刘强东、张近东都只是行业的配角。

黄光裕收购国美之后,曾经一度非常信任永乐电器的陈晓,自己担任董事长,陈晓担任新国美总裁,两个人事实上貌合神离,尤其是陈晓作为失败者被招安,心里难免有不平。在黄光裕入狱之后,陈晓开始了夺权之路,之后就是黄光裕的妻子杜娟和陈晓内斗,直到杜娟帮助身陷囹圄的丈夫抢回了国美控制权。

这期间是苏宁最好的机会,张近东也借此机会不断高速成长,瞬间成为国内3C领域的第一大龙头,苏宁线下不断扩张,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逐渐铺开了,眼看着苏宁这事儿就要成了,遗憾的是这只是挑战的开始。

刘强东逐渐带着京东转型,互联网时代来临了,重仓投入物流,摒弃了传统的线下模式,用大仓储的大物流方式,取代苏宁、国内的门店小物流方式,京东这种方式取得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采用互联网模式的京东获得了高速发展,尽管大力布局物流的京东相对于淘宝是重模式,但是相对于国美、苏宁这种传统线下模式,京东的模式要轻了很多。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京东的物流周期是大家能够接受的,苏宁线下模式提升了配送效率,但是确实也增加了成本,在效率和价格进行抉择之前,用户一定会选择优势更明显的一个。在阿里加持之后,苏宁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也得到了高速发展,这时候就进入了第二个时期。

苏宁和京东进行价格战,刘强东不怕,因为有了资本的加码,京东总是能够融资到很多钱,苏宁面对充足的京东,基本上是毫无还手之力,尽管在阿里的帮助之下,苏宁也跟京东打得很焦灼,不过阿里毕竟有自己的业务,不会加大码让苏宁跟京东挑战,阿里巴巴还是把重心都放在了天猫上。最终苏宁跟着京东打价格战,反而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跟着别人的节奏走路,反而把自己弄得非常被动。

国美和京东,其实是苏宁的两次绝好的机会,只不过苏宁都没有抓好,张近东在苏宁的战略决策上,可以说是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具体的策略是错误的。尤其是在选择跟竞争对手竞争之后,苏宁把太多的精力分散到足球、 体育 领域,这些非核心业务烧掉了不少钱,反过来又拖累了苏宁本身的核心业务。苏宁足球,实际上就相当于张近东给儿子张康阳一个锻炼的机会,张康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代价也是惨重的,给太子练兵,可惜的是苏宁的家底没有身后到那种程度。

谈论苏宁易购,人们一般都会把它跟京东做比较。

因为它们诞生的时间相差不远,且自诞生起,就一直缠斗不休,彼此互不服气。但是,超过15年的争斗,如今以“京东完胜、苏宁完败”告终。

我将两者不同时期的关系作个简单的梳理分析:

苏宁干不赢京东,如今被互联网抛弃,原因很多,教训也很深刻。个人认为主要的有三点:

(一)核心原因是: 苏宁电器线下资产过重,线下与线上并没有实现互相补充、互相成就的商业闭环,反而是互相消耗和拆台

(二)第二个原因: 苏宁的主业无法聚焦,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苏宁电器好像啥都是:3C大卖场、电商平台、足球俱乐部、金融平台……,但是好像啥都做不精,除了大卖场规模还可以外,其它的都很散乱,进不了前三名,最终让消费者抛弃。

(三)第三个原因是 战略失误,盲目扩张,过于追求规模效应,却疏忽了核心盈利模式的培育和打磨

苏宁有了几千家线下电器大卖场,却雄心勃勃、大费周章地计划在全国搞数万家“ 苏宁小店 ”。苏宁小店,看上去很美,实际上是鸡肋,投入了几百个亿,结果反响冷淡、合作者抱怨连连。强行推进,无异于南辕北辙、深陷经营泥淖,陷入“开店—关店”的怪圈,最终不得不黯然收场。

“苏宁小店”的溃败,是苏宁集团层面的战略研判失误,严重拖累集团的经营发展,拖累集团的财务 健康 ,导致集团经年累月现金流净流出。财报数据显示:

苏宁易购扣非后连亏七年,总额达168亿,江苏国资能填满黑洞吗?

作为一位曾经的苏宁老员工,对于公司还是充满了感情,毕竟奉献了几年的青春,跳槽出来一段时间了,想浅薄的谈一下对于传统线下巨头和互联网巨头的差异

1、苏宁为什么可以崛起

1984-1995年处于 计划经济时代,商业供求关系核心矛盾在供给侧产能不足,所以商品为王 ;1990年苏宁正式凭借供应链优势,从春兰空调分销业务开始发家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广和制造业的发展, 商业供求关系核心矛盾转为产能过剩,所以渠道为王; 1999转型做电器全品类零售业务,5年内完成了全国省份城市1500家门店布局,达到巅峰时期

综上:苏宁的崛起踩准了时代发展的红利

2、苏宁为什么会面临目前的经营窘境

核心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战略赛道布局和战术过于激进

例如2019年进军社区小店,开店5000家,2020年关店3500家;预计亏损40亿+(具体数据未知,19年上半年公布亏损22亿);2018-2019年疯狂砸钱国际米兰和中超苏宁,把电器赚的钱全部补贴无底洞业务板块

第二个原因是基于战略选择后的组织保障滞后性

个人观点觉得企业战略选择其实不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是

生产力结构和企业业务不匹配 :传统企业的人才画像和互联网企业人才画像也会有很大差异;

生产关系没有贴合生产力设计: 传统的目标管理和激励方式,组织模式管理互联网企业问题

转型业务应该独立成熟业务体系,避免出现(创新者的窘境) 出现的问题:还是让传统线下的高层管理线上业务,除了挑战人性(既得利益者的自我革命很难),还丧失了竞争,腾讯的张小龙创办微信也是独立在广州办公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观点,很多苏宁决策成功的案例没有做补充,毕竟能活将近30年的企业是不多见的,批判性的意见仅供参考

苏宁易购做一家大的上市企业,一家知名企业,他连销售额也达到6000元,是仅次于华为的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不管他经营状况如何?对于这么大的民营企业来说,我们国家应该出一把力辅助他,因为他毕竟每年都为国家那那么多说解决多少万人就业问题,当她出现经营困难时,国家就应该帮助,而不是说任婷婷之一,但这么大的民营企业,促进经营状况,对任何行业来说,甚至对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动荡,当然我们现在国家的经济非常强大,作为苏宁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我们他的损失,他的关闭,它的破产,对国家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对江苏来说,对南京来说,确实一个很大的影响,很大的活动

苏易购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扣非后连亏七年,业绩确实乏善可陈,但除了近年来出现的资金链问题,要说苏宁存在黑洞,个人以为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苏宁的经营业绩较差,这个问题资本市场已经用股价连续走低给出了答案,江苏国资以较低价接手股份,本身就说明转让交易对双方都是公平公正的,并没有填黑洞一说。

江苏国资入股苏宁易购,是为了帮助解决其流动性问题,不是来填所谓的黑洞的。况且苏宁易购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国资只需以其出资额为限对苏宁易购承担责任即可。要说来填黑洞,江苏国资并无此义务。苏宁易购的问题是流动性问题,相信凭借江苏国资的入股,这个问题将会获得解决,苏宁易购也将从泥潭中走出来。

不是江苏国资能不能填满黑洞,而是有没有必要非得江苏国资来埋单,苏宁易购是一家上市公司,如果真象问题中所说的连继7年亏损,按照市场规定苏宁易购早就该被退市了,如果亏损没有被发现,就有可能一直存在财务满报行为,所以这个问题应该由苏宁易购自己来回答,目前苏宁易购只是股权转让,还没有到资产清算的地步,相信苏宁集团公司总的资产负债预后,一定不会是资不抵债的结果。

热门文章